导读:中国制造业粗放式发展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后劲不足的弊端日益明显。,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》(2013~2018年)(下称《计划》)提出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,要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,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,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。
上世纪80年代,中国凭借人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全球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,发展了一批劳动密集型、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。随着市场的开放、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,中国的重工业、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更加健全,产业规模逐步壮大,生产的产品种类、门类更加多元化,品质更加稳定,技术含量更高,为中国制造业整体的活跃度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作出了贡献。
然而,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趋势的显现,中国制造业粗放式发展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后劲不足的弊端日益明显。中国制造的产品由于质量问题在全球成为劣质产品的代言。环境污染、土地资源紧张、人口红利消失、通货膨胀持续,30年前拥有的要素禀赋在现在的中国几乎消失殆尽。
而且,总体来看制造业产品流程繁多且复杂。产品结构复杂、生产工艺复杂、生产类型不同管理模式不同、生产车间类型不同。此外,随着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深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,现在制造业中按订单设计、大规模定制的要求快速增长,要求企业的制造能力和资源具有高度柔性,而且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,要求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的速度,加速新产品上市的时间。
但是,制造行业的产品数字化、自动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水平又和市场要求差距很大,例如研发设计内部的CAD/CAE/CAPP/PLM系统集成不力,与外部的ERP/MES/CRM的集成有待加强,特别是制造执行MES体系还不完整。
为此,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》(2013~2018年)(下称《计划》)提出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,要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,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,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。加快实现工业机器人、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。培育数字化车间、智能工厂,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。
首先,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。实施“数控一代”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,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,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,实现装备性能、功能的升级换代。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,推进重点领域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应用。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,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、智能化的应用需求,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。
其次,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。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,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、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,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,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。拓宽增材制造(3D打印)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,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的率先应用。创新政企合作模式,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。
最后,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。结合原材料、装备、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,在集团管控、设计与制造集成、管控衔接、产供销一体、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,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。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,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,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。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,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实验区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