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介绍: 钢管销售;尽管中国钢企占据全球最大钢钢管在内的中国大型钢企,还没有一家称得上是“跨国公司”。中国钢铁业国际化羸弱的一个根钢管。国际市场运营的经验和能力,核心就是管理创新能力的不足。管理创新能力,必然是中国钢企走向国际化的一大支撑。 第三道关隘,资源环境困局。中国钢铁业要走向新生,资源与环钢管。中国钢铁业贡献了全球45%左右的产量,却鲜有影响世界钢铁钢管性技术创新,这是中国钢铁业大而不强的典型症状。唯有技术创新,才是中国钢铁业发展摆脱资源和环境束缚的新支点。
制造与服务并重是钢企的必然选择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:面对这样的行业困局,宝钢将如何应对?
徐乐江:当下,钢铁企业所处的环钢管寒之下,宝钢已经踏上了“二次创业”的新征程。近年来,宝钢一直在寻求突围之道。
2010年,宝钢制定了新一钢管业的发展理念进行调整,“技术领先”、“服务先行”、“数字化”、“环境经营”、“产融结合”,成为宝钢战略发展的五个关键词。当前,宝钢正在编制2013—2018年发展规划。
我们深入推进“从钢铁到材料、从制造到服务、从中国到全球”的企业转型升级战略。从“钢铁到材料”是未来宝钢业务的外延扩展,也表明了我们对传统钢铁业务的坚守态度。“从制造到服务”明确将宝钢的未来定位于一个服务型企业。我们认为,钢管服务并重的商业模式转型是未来钢铁企业的必然选择。而从“中国到全球”不仅仅是经营区域的拓展,更是经营视野的开阔。
《中国经济周刊钢管理方面,宝钢做了哪些准备或具体工作?
徐乐江:过去钢管制力,以精品做强市场引导力。在规模战略的钢管出了对单一的产量扩张的追求。我们聚焦“两角一边”(即长三角、珠三角和西北边疆)的国内规划布局,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落棋布子。
|